【孩子上學拖拖拉拉?怎麼教?】
「我家的小孩越來越會拖延,每天上學都要我催到快要發飆才肯出門。」一個媽媽氣苦地這麼說。「動作慢吞吞,又愛賴床,怎麼說都說不聽。」
「你小孩多大了?」我問。
「今年小三。」那個媽媽這麼說。「你有看過這樣的小孩嗎?我一直催他,他還大聲頂嘴說:『時間還早,我為什麼不能再多睡一點?』,真是讓我快氣瘋了。」
「最後他上學有遲到嗎?」我問。
「他每次都拖到最後一刻才肯出門,害我開車載他去學校都要用飆的。」她忿忿不平地說著。「好幾次還差點出事。」
「他這學期遲到幾次?」我還是希望知道她小孩『到底』有沒有遲到。
「噢,他每次都剛剛好,所以這學期沒有遲到。」那個媽媽這麼說著。
「那麼,上學期他遲到幾次?」我問。
「他上學期也沒有被記遲到。」然後那個媽媽停頓想了一下。「你的意思是說,要我都不要管他,不要催他,讓他遲到,自己承擔後果?」
然後我做了以下的說明。
--
趨樂避苦自然是人之常情:小朋友上幼稚園,稍有不順意就會嚷嚷不想上學。天氣冷懶得起床也會嚷嚷,不喜歡新的老師也會嚷嚷。
依照佛洛依德描述人類的心理狀態,人一出生下來便會依循著「快樂原則」:只做讓自己快樂的事情。小嬰兒高興睡就睡、高興吃奶就吃奶,一切以他自己高興為主。
隨著嬰孩成長,他會漸漸發現這個世界的存在:發現所謂「現實」。
他會逐漸發展出一套「現實原則」出來:天黑就要睡覺,天亮了媽媽才會來餵奶,每個小嬰兒都會逐漸發現這個現實,開始變得比較理性。
【「教育」,就是用「現實原則」取代「快樂原則」。】
甚麼時候該做甚麼事情,按表操課。不能夠因為下雨就不去上學,不能因為想看電視就把功課丟一邊不管。
小朋友不會那麼聽話,講了就聽,怎麼辦?
所以要用「教育者的愛」來引導,在旁提供協助。幼稚園小朋友爬不起來,做父母的可以替他們訂鬧鐘、叫他們起床。來不及換衣服,就翻箱倒櫃先幫他們準備好。
然而,如果被寵愛的小孩認為他永遠都不會失去這些「來自於教育者的愛」,那麼對這個小孩而言,教育就完全失敗了。
以剛剛的事件為例子,我建議那個媽媽還是可以替她兒子訂鬧鐘、準備早餐。「但是都【依照原本的節奏】,不要因為他晚起床就加快你的速度。」
—
進階版:
我問那位媽媽:「我反問你:你不斷催促他快一些,是由於你自己的『快樂原則』還是『現實原則』?」
我接著說:「因為你很清楚地知道:最近這一年來,他實際上並沒有遲到過。」
她說:「我是急性子,就是看不慣他,快來不及了還慢吞吞!我看他拖拖拉拉,我自己快受不了。從小到大,他妹妹就不會這樣,結果就是全家等他一個!」
我說:「從心理界線的概念來說,你催促他,是因為孩子真的經常遲到呢?還是因為你壓抑不住心急的感覺?」
那個媽媽聽我講解過心理界線的概念,似乎想到些甚麼。「好吧,我會回去再想一想,試看看。」
後來聽說孩子拖拖拉拉,經過媽媽改變行為模式之後,真的有改善了呢!
—
【請問醫生,我的孩子有問題嗎?:精神科醫生教你聽懂孩子的內心話 】作者/ 繪者:劉貞柏醫師,聯經出版。
博客來網路訂購資訊:
http://search.books.com.tw/exep/prod_search.php…
(本文為作者延伸概念的文字整理,未收錄在本書中)